月报-2024年6月
- BedRock
- Jul 1, 2024
- 6 min read
一、对几个重点机会的看法
英伟达
去年AI刚起来的时候英伟达一度是我们非常主要的持仓,但今年基于我们的理解、投资框架和算账,投资性价比不高了,卖出早了。尽管错过了今年那么大的机会非常遗憾,但如果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和框架,这种错过也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。
关于英伟达的分歧聚焦于下游巨额投入但又没回来什么收入,这种投入还有多大增长空间和持续性,以及基于长远空间来看定价是不是贵了。
我们认为目前很像互联网刚爆发的阶段,英伟达和下游应用的关系,就像思科和互联网公司的关系,刚开始需要搭建基础设施,“卖铲子”的公司很好,但应用没起来,“卖铲子”的公司就会涨幅惊人。但路径上,到底是会像Gartner曲线一样,先挖个坑再起来,还是下游应用很快起来,拉动推理需求,上游硬件和下游应用形成正循环,平稳过渡,不好说。我们只知道当前的Capex intensity过于高了。比如AI市场未来达到几万亿美元,那么到时候capex投入应该是收入的一部分,合理状态可能是20-30%,但现在AI应用的规模可能只是百亿美金级别,但花出去的钱,光是买GPU就上千亿,算上数据中心其他硬件、电力消耗等,capex intensity是几十倍,不可持续,但极端高的水平是不是会持续,以及明年是不是就会下来,不好说。定价角度,如果认为长期capex intensity会回落到合理水平,那么当前的市场定价可能已经反映了AI应用市场会达到几万亿规模,以及英伟达会保持显著领先的预期。AI应用只有百亿美金规模的情况下,市场已经想象了未来达到几万亿美金的情景,如果这个位置还要涨很多,那么对行业规模的预期还要大幅上调才行,尽管有可能,但过于乐观了。而且如果认为AI应用未来是个几万亿美金的体量,那么没有理由机会不会扩散到应用,那么当前应用就是被低估的。就像互联网刚刚爆发阶段,思科先受益,但后来更大的机会是谷歌、亚马逊、腾讯、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。
AI应用
我们对AI应用的前景非常看好,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的价值越来越高,而AI是用来提高人的效率和替代部分人,甚至完成一些人无法完成的事,因此AI可实现的价值量很大,因为人群规模大,定价上对标的是人的价值。一个经常举的例子,美国设计师的年薪是10万美金起步,如果AI工具能够提效20-30%,那么理论的工具价值就是2-3万美金/年。AI生图、文字处理、写代码等是最早起来的一批AI应用,但当前收费也就是20-30美金/月,价值量远远没有兑现。目前我们看到AI应用的普及和商业化似乎比预期要慢,因为真正的渗透到工作和生活还有欠缺,比如体验、可靠性和安全性都需要改进,需要时间,但大方向没问题。
端侧AI
和互联网所有人都使用一个共同的平台不同,AI最终会走入个人助理的模式,这个模式需要即时响应、个性化、隐私性,要实现上述要特点,AI走到端侧就很有必要。
而在端侧上,要实现个人助理的效果,对公司的能力要求相当的高,既要有很强的底层系统能力、数据能力、模型能力,还需要有很强的品牌认知让用户信任,全球来看能具备这种综合能力的公司都非常稀缺。
2.互联网投资
互联网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方向。
尽管中国互联网大部分细分领域看上去渗透率比较高了,成长性一般,但放眼全球看,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渗透远未结束,不少地区的渗透可能还处于早期或者中期。比如电商在中国渗透率超过40%,但即使看欧美也就是20-30%水平,日本10%,拉美不到20%。除了电商,本地生活、支付、数字银行都是如此。
其次,互联网在投资上有很多好处,大多是平台经济,一旦商业模型跑通可以全球拓展,规模经济效应很强,除了规模的增长,盈利能力也可以持续提高。
最后,互联网行业发展时间比较长了,各个细分领域的赢家相对清楚很多,这是AI这类新兴行业所无法比拟的。
3.中国公司出海
出海是我们看中国资产的一个重要方向,但中国出海是否成功以及能否投资没法简单而论,我们觉得以下三个方面比较重要:
一个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,如果我们卖过去的东西既不创造就业,也不带来技术,还有安全隐患,容易受到打压,比如美国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0%的关税,欧洲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10-40%不等的关税,而且不仅是在发达国家,新兴国家的贸易保护也很明显,比如印尼最近对中国商品征收100-200%不等的关税,巴西取消了50美金以下跨境商品的免税政策,税率提高到20%。
第二点是,不能认为中国制造优势强,效率和性价比高,出去就无敌了,特别是如果想往中高端做,或者做品牌,或者涉及履约体验等。一方面是用户认知的建立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,日本公司出海很早也很成功,但大部分还是依靠性价比,品牌溢价并获得欧美市场认可的也不多;另一方面是涉及本地化和履约体系的领域,不能忽视当地公司的优势,比如亚马逊在物流方面优势很强,TEMU尽管凭借极致性价比快速抢占份额,但也是和亚马逊错位竞争。再比如海外文化不同,很多地方都不加班,涉及本地化建厂或者搭建服务体系时,照搬中国模式就可能不成功。
第三是,中国内需市场很大,不同于日本内需小,海外市场大,海外规模可以达到50-70%贡献的情况,中国公司即使出海成功,国内市场能否稳住也非常重要,而且也需要意识到海外市场收入规模要达到50%以上贡献非常难,更多可能要靠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盈利能力更高。
二、对市场的看法&展望
1.市场看法
回顾上半年,美国经济确实很有韧性,这点和预期差不多,但通胀回落比较慢,市场对降息的预期一度从3次降低到不降息,现在回到1-2次。我们对于通胀回落的大方向依然没有怀疑,只是需要更多时间。总的来说美国经济比较健康,个人、企业杠杆率都不高,就业、收入增长趋势不错,还有供应链重构带来的一些投资需求、AI创新也带来生产力提升的可能。美国政府债务确实相对比较高,未来政府投资方面可能会有压力。美国经济增速在放缓,但没有大的风险下更多像四季一样的周期波动,细分结构性增长机会比较多。下半年美国大选可能会有扰动,但我们核心还是寻找自身Alpha足够强,可以显著超过大选等Beta影响的机会。
中国看法也没什么变化,当前主要挑战还是债务率过高,人口减少和老龄化,消化债务问题需要时间,这个期间内卷和蛋糕重新切分可能还是比较严重,对于大部分领域我们很难判断谁是卷王,还是更多自下而上找有自身成长逻辑的机会。我们对中国还是比较乐观的,主要原因是中国的人才还是井喷期,内部虽然非常卷,但跳到外面竞争力非常强,因此出海还是我们一个重要方向。
2.机会在哪儿
AI是中长期alpha的重要来源,人的价值越来越高,而AI因为提升人的效率甚至替代人,价值也相应不断提高,目前才刚刚开始,天花板非常高;
追求健康和更关注自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,会不断有消费方面的机会;
通胀后人们购买力提高带来部分产品/服务定价空间提升,提升高性价比产品/服务的相对竞争力等;
如果进入降息周期,过去因为利率不断上行,导致无法判断利率可能引发什么风险的领域,有的竞争格局很好,且长期空间也不错的公司,在解决了短期利率风险之后可能也有机会;
金融科技等新兴投资机会;
其他市场(拉美、日本等)的机会。
Comments